“今年跟去年真是不一样!往年天干时吃水没个准头,心里总悬着,今年可踏实了,镇政府带着我们干,真把喝水的难题解决了,这是实打实的大好事。”土城镇通省馆村村民李大爷拧开自家水龙头,看着清澈的自来水稳稳流淌,脸上的笑容藏不住。
土城镇境内两条河流穿镇而过,本不缺水。但近年来,随着镇上工程项目增多,加上天气变化影响,河道水量波动加大,境内土城、通省馆等7个村的1万余名群众饮水渐渐成了难题。更让人揪心的是,过去建的水厂管理粗放,缺乏有效监督,管道漏水、设备老化等问题日益严重,宝贵的水资源白白流失,加上部分村民长期习惯“用水不交钱”,水厂运营难以为继,陷入恶性循环。
“群众喝不上放心水,就是党委政府心头最大的事。”面对困境,土城镇党委政府把解决饮水难题列为“一镇街一实事”头号民生项目,成立工作专班,主要领导带头抓。镇村干部们扑下身子,走村入户,在户院会上听意见、在田间地头问需求,一点点摸清了问题的症结——既要解决水源稳定和水质提升的“硬件”问题,更要理顺管理机制、转变用水观念的“软件”问题。
为确保这项民生工程真正办实办好,镇纪委全程介入、靠前监督。紧盯项目规划、资金使用和工程进度,防止跑冒滴漏的同时督促相关责任部门和村“两委”履职尽责,推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群众合理诉求,为工程顺利推进清障护航。
结合实际情况,在镇党委政府的统筹推动和镇纪委的监督保障下,镇里决定双管齐下:一方面,广泛吸纳村民意见,启动市场化改革,引入专业水务公司参与水厂建设和运营管理,明确权责分工,让每一分钱都花在明处,每一滴水都管得明白;另一方面,科学规划,新建标准化水厂,针对人口密集村落优化供水管网布局,从源头上保障水量充足、水质达标。
如今,在各方努力下,花楼门村新建的水厂已顺利建成,目前正在进行最后的消杀检测,即将正式通水;另外4个原有水厂已完成清产核资和资产交接,正式收归县水投公司专业化运营。在镇纪委的持续监督下,市场化管理让老旧水厂焕发新生——管道维护及时了,抄表收费规范透明了,村民们看着家里稳定供应的自来水,从最初的疑虑到理解支持,主动缴费的意识也慢慢养成,“用水付费”成了新习惯。
从“用水犯愁”到“喝水不愁”,土城镇的干部们用脚步丈量民情,用实干破解难题。这流淌的清水里,装着1万余名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,也映照着基层党委政府在解决民生“关键小事”上的担当作为与有效监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