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学不好的孩子,背后往往有一个讲题的家长。
为什么?
数学学习,本质上是将题目条件与知识点进行链接,拿到题目,孩子需要分析条件,然后与记忆中的知识点一个一个进行匹配,一个一个的试错排除,最终找到正确思路。
家长讲题,意味着孩子跨过了思考过程直接学习方法,长期下去,孩子学到的只能是解题方法、解题套路,却失去了独立探索未知问题、锻炼底层分析能力的机会,甚至会养成依赖心理。
孩子遇到不会的题,非常的正常。如果遇到问题了,孩子需要的不是讲解,又是什么呢?
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自己找到“卡点”
为了让孩子自己找到“卡点”,家长要允许思考沉默期,要给予孩子充分的时间去思考,想不出来不要紧,想错了也不要紧,但要坚持想,直到孩子主动开口求助,为了避免孩子在“假思考”,可以试着让孩子求助时这样说:
1、我对题目的理解是这样的(对错不重要,重要的是要表达)
2、我对题目的XXX部分不理解(卡点一定要具体)
3、我试过了A方法,但是没有做出来(错误方法也比发呆强)
4、我实在是没有思路,但XXX部分可以得出一个结论(能做一步也很好)
孩子讲得再离谱也不要紧,能讲出来就代表在思考,就比对着题目发呆强,所以即使他想的是大错特错的,也耐心听完,听完后,再给出正面、积极、具体的反馈,比如说“能想到XXX这个点,非常不错了”。
接下来要做的,仍然不是讲解,而是提问引导,提问引导也有很多的技巧
1、同类题引导:昨天做过的相遇问题和今天这道合作修路题有什么相似之处?
2、降难度引导:根据原题出一道更简单的题目,让孩子观察简单题到难题变了什么?
3、关键词引导:看到“相向而行”,要想到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点?
4、知识点联想:这道三角形题目,试着把三角形所有的知识点都联想一遍
5、条件拆解训练:这一个条件能得出结论A,另一个条件得出结论B,用结论A和B再试一下
6、逆向推导训练:要求的结论,需要什么条件,这些条件在题目中有没有
7、方法论引导:把这几个数转换成线段图试一下,看看有什么关系
数学这门学科不是有限题型的汇总,而是基于基础知识和分析方法,能排列组合出近乎无限的题目,碰到一个题讲一个题的是学不完的,家长必须尽可能压制住”赶紧讲完学会,不要耽误时间“的冲动,反而要吊孩子的胃口,通过放权、倾听、引导、提示等方法,让孩子在遇到新问题的迷茫中,耐心的摸索出可行的方法路径,并内化成行为意识,逐渐获得靠已有知识去思考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