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秋后15天正值夏秋之交,中医养生强调“清、调、养”三阶段顺序,顺应“阳消阴长”的自然规律,助身体平稳过渡。以下是分阶段养生要点:
一、先清湿热(立秋后1-5天)
核心任务:排出夏季积留的湿浊,避免湿热困脾。
饮食:
祛湿食材:五指毛桃、土茯苓、赤小豆、薏米(炒制减寒性)煮汤。
忌寒凉:停西瓜、甜瓜、冷饮,防伤脾阳。
调理方法:
晨起喝生姜红枣水(驱散空调积寒)。
按揉足三里穴(外膝眼下3寸),每日5分钟健脾化湿。
二、再调脾胃(立秋后6-10天)
核心任务:修复脾胃功能,为后续进补打基础。
饮食:
平补脾胃:小米南瓜粥、山药芡实羹、四神汤(莲子+山药+茯苓+芡实)。
少食油腻:避免过早“贴秋膘”,尤其肥胖、三高人群。
生活习惯:
腹部保暖:穿高腰裤或午睡盖腹,防脾胃受寒。
午后揉腹:顺时针按摩腹部50圈,促消化。
三、后养肺润燥(立秋后11-15天)
核心任务:抵御秋燥,滋养肺阴。
饮食:
润肺食材:银耳百合羹、雪梨杏仁露、玉竹沙参汤。
增酸少辛:多吃葡萄、乌梅、石榴;减辣椒、花椒等辛散之物。
起居运动:
卯时(5-7点)深呼吸:面朝东方扩胸吸气,助肺气宣发。
按太渊穴(手腕桡动脉处):补益肺气,缓解干咳。
全周期需注意:
作息:
早卧(22:30前)顺应阳气收敛,早起(6-7点)舒展肺气。
情绪:
防“悲秋”:晒背、散步、练习书法,保持心境平和。
运动:
选八段锦“调理脾胃须单举”、傍晚散步,忌大汗淋漓。
⚠️ 注意事项
体质差异大,如阴虚火旺者宜侧重滋阴(麦冬、石斛),痰湿重者需加强祛湿(陈皮、薏米)。
若出现持续干咳、疲劳等不适,建议咨询中医辨证调理。